2020-08-04
2020年汽车工业最大的魔幻现实在于——如何抱中国大腿。
"黑天鹅"的冲击之下,海外市场的宝马、奔驰、雷诺-日产联盟、FCA等等汽车巨头纷纷削减产能、裁员或者变相裁员,部分品牌甚至选择关停部分工厂。以至于目前各国经济刚刚开始进入"重启阶段",但是车企们除了降本减产以外束手无策。风景这边独好。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6月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32.5万辆和230.0万辆,其产销量均刷新了6月份产销量的历史新高。中国市场正在逐步恢复正常水平,甚至于像是轩逸这样的"神车"都能销量破5万台。在目前可预见的半年时间之内,世界汽车消费市场恢复不起来的,有且只有中国能一片向好。问题在于不仅如此,在汽车工业目前统一看好的无人驾驶和新能源部分,中国趁着这样的机会,正在一骑绝尘。对中国的不同态度,成为了目前日本和英美汽车工业最大的不同。
【英美的"不要"】
英国政府7月14日宣布,本地运营商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将华为公司设备从本国5G网络中彻底移除。英国全面禁止使用来自中国的华为5G设备。
英国人紧跟了美国人"禁用华为5G"的步伐,但是5G科技发展本身的步伐不会停滞。华为作为目前5G科技下掌握核心专利最多的公司,不仅仅是一个中国科技公司的存在,更是构建整个5G生态网络的话语权存在。拒绝华为,就是拒绝5G的快速发展。
中国人有句古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7月15日,美国宣布对华为员工签证限制升级。这样的举措进一步打击了在美的5G工程建设。再加上之前针对5G网络铺设所欠下华为的将近百亿元级别的专利费用,美国实际上现在受制于华为的5G技术施压越来越严重。更难受的在于,作为业内领先的无人驾驶技术公司,美国的谷歌Waymo、福特Argo AI、特斯拉AP等等目前的发展正在进入瓶颈期。5G技术的超高网速、超低延时、超宽连接等特点是无人驾驶技术最核心的基础要求之一。如果没有华为的5G技术支持,那么依靠爱立信、沃达丰等自研科技,显然在建设规模、专利层级、产业链完整度等多方面落后于中国。可以这么说,禁用华为,就是拒绝5G;拒绝5G,就是选择弯道发展;弯道发展就会在无人驾驶技术上,故步自封。无人驾驶需要的高精地图、超快速低延迟、告警识别和预判、高速数据处理等等,没有华为的5G,现阶段就不可能实现。这也难怪,美国和英国官方都已经将5G推进速度放低到了"预期2022年实现",更不用说来自福特Argo AI公司的负责人曾宣称,可能"十年之内无人驾驶都无法实现"。而搭载华为5G技术的比亚迪汉,已经上市了。
【日本的"怀抱"】
暂时处于"中日友好新蜜月期"的日本,对中国的新能源技术敞开了怀抱。
7月10日,宁德时代称,本田将参与宁德时代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认购,认购的股份数量约占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股份后总股本的1%。通过投资认购股权,本田将成为宁德时代重要战略合作伙伴。本田甚至不是第一家拥抱中国动力电池巨头的,是最慢的。
日产汽车于6月便宣布联合中国企业欣旺达公司开发下一代电池,并适用于日产e-POWER智充电动技术车型的下一代车载电池和生产系统。而丰田更早。在2019年7月时,丰田就与比亚迪共同宣布签订合约,共同开发轿车和低底盘SUV的纯电动车型,以及上述产品等所需的动力电池。今年3月25日,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股比50:50。
而且,比本田还早,丰田之前也与宁德时代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稳定供给和发展进化领域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抛开和丰田基本算一家的斯巴鲁,以及一直紧跟丰田步伐的马自达,基本上日系车企在新能源方面已经基本完成了紧抱中国动力电池公司的一波操作。日本人精明啊。
尽管目前掌握着氢能源动力电池的部分领先科技,但是目前全世界有且只有中国能够形成在电能源领域逐步形成上到政策和基建、中到行业体系和规模经济、下到民众欢迎度和购买力的全方位闭环工业矩阵。日本人明白,新能源的未来是由中国人领导的。
以宁德时代为例。2017年~2019年,宁德时代连续三年蝉联装机量全球首位,为全球动力电池老大。特别是2019年,宁德时代电池装机量达到32.5GWh,同比增长38.9%,全球份额从2018年的23.4%提升到了27.9%。而2020年的宁德时代还在逐步发力。
宁德时代之后,还有比亚迪、国轩高科、中航锂电、力神等等诸多品牌。
中国在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的强大,绝不是一个LG化学和松下电子能一己之力对抗的。
"打不过,就加入"这样的戏码,日本人很懂。
最不济的情况下,以长安为例——长安汽车凭借所持有的宁德时代的股票即可盈利17亿多元。对于本田也好,对于纷纷投资中国动力电池的日企来说,有这个机会不赚钱,不是日本人。
【尾声:中国正在"小步快跑"】
就在前两天,一张图点爆外网。
比亚迪的王传福和华为的余承东共同体验了新发售的"汉"这台中国品牌直接正面对标特斯拉的车型。其背后的深意是——这是一台比亚迪电池技术+华为5G技术赋能的新能源车。尽管中国人目前可能无法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全线新能源产品超越,但是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线研发上面,已经具备了国际领先的整体实力。或许,特斯拉除了能够站得住之外,想在这片市场和中国人正面抗争的海外汽车品牌,还没有浮出水面。
那么这个时候,紧抱中国大腿,或许是海外品牌最好的选择。
这一点,德国人最懂,日本人跟上了。
|